第二十六章一只荷花包
林之磬接过手来一看,原来是巴掌大的一只小小的荷花包。这只荷花包典雅精致。上面绣了一朵青翠欲滴的荷花,在碧波和绿叶的掩映下,煞是娇艳。荷花的边上还有几句词。词云:“红藕香残玉簟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这些字工整纤巧,搭配在荷花边上,确是别有韵味。林之磬知道这是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《一剪梅》词,但奇怪的是,这词只有上半阕,而没有下半阕。继而一想,感到这也并不奇怪。原来这荷花包一般用作定情之物,分为雌雄两只,雌的在女子手里,雄的在男子手中。既然荷花包是两两相对,那么荷花也是左右相对的,词当然也是上下阕相对的了。如此看来,那下半阕的词句应该是在另一个情人的荷包之上了。林之磬喜欢荷花,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,喜欢有关荷花的诗词。他当然也知道李清照的这首《一剪梅》词下半阕的内容:“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”
看到这里,林之磬心中突然灵光一闪,有所顿悟。他把荷花包递到了汤俊手中,对汤俊说:“表哥,我知道你也喜欢荷花,喜欢荷花包。我记得你以前似乎也用过这样漂亮的荷花包。你倒说说这只荷花包的出处和来历。”
汤俊不自然地接过了荷花包,仔细地看了看说:“表弟,这荷花包是我们江南有情男女普遍使用的定情之物。不知是谁不小心把它落在了这里。持有另一只荷花包的情人,如果知道自己心爱的人这样不重视珍惜它,该不知有多生气呢。”林之磬从汤俊受里拿过了荷花包,意味深长地说:“我到要看看,这荷花包的主人到底是何方神圣?”
林之磬看着汤俊远去的背影,若有所思。
折腾了将近一夜,回到了书房,林之磬感到自己身心疲惫。于是,他就和衣在躺椅上睡了一会。一个多小时后,他醒了过来,这时他再也睡不着了。他的脑海里不时翻滚出黑衣人和他打斗的情景。他又拿出了那荷包,反复地看,细细地想。闻到荷花包上那淡淡的幽香,慢慢地林之磬理出了一些思路。
林之磬知道,那蒙面人是个年轻女子。这林之磬从他和那蒙面人交手时的身影和动作可以看出一些端倪,但是那时他还不敢下定论。荷花包上的香味泄露了这个秘密。这是法国巴黎的一种叫梦得露的香水。这种香水非常昂贵,一般人家根本用不起它。这种香水当然是女人的专利,而且往往是爱漂亮爱时髦的女子所用。据他所知,这方圆百里,能用这种名贵法国香水的人家,不会超过五家。一是他林家,他的两个夫人就用这种名贵的香水。还有是汤家。他知道,汤俊的小妾张丽花就用过这种香水。有一次,他无意中从上海的供应商罗伯斯那里获悉,在周浦镇上,有一家姓张的富豪家也使用这种牌子的香水,而三林镇上,仅有一姓陈的商人家使用过这种香水。但他知道,这些人家的女眷都是一些柔弱女子,根本不懂武功。难道这些女眷中有深藏不露的高人?看来可能性是不大的。是否这些人家家里有人金屋藏娇,把这香水送给了自己的情人。林之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。但林之磬认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清楚之后,而不是产生在调查之前。他自己对自己说,还是调查一下为好,调查清楚了,真相自然就大白了。
林之磬又想到,这种精致漂亮的荷包一般人是绣不出来的。三林地区是纺织能人黄道婆的故乡。这里的妇女布织得好,绣花也锈得好。可以说,这里绣的花活龙活现,蜚声中外。能绣出这种精美荷包的人,方圆几十里的三林地区,也不过是几人而已。
林之磬花了一天多的时间终于搞清楚了,能绣这种精美荷包的人家一共有四家。两家是在三林镇上,一家姓张,一家姓李,都是开绣花作坊的。另外两家是单干,是两个中年农村妇女。一个姓曲,叫曲俪。一个姓许,叫许曼。林之磬决定去走访这四家人家,看看到底是谁去绣过这对荷花包。他相信自己顺藤摸瓜,一定会查一个水落石出的。
工夫不负有心人,又经过了一天的努力,林之磬终于弄清楚了这绣荷花包的卖家。那天,林之磬骑了自行车,从天刚蒙蒙亮就从家里出发了,他走街穿巷,又走了几十里的乡间小路,连着寻访了三户人家,都说没有绣过这种荷包。他差不多认为自己将没有什么希望了。到天将黄昏的时候,他骑车到了东海边,问了好几个村民,才找到了许曼的家。
敲开许曼家的门,来开门的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。在院子正中,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正在收起绣花架,他想这个女子便是许曼了。于是林之磬走上前去气地问:“请问许大姐,这只荷花包是你绣的吧?”说着,林之磬拿出随身携带的荷花包给许曼看。许曼仔细看了看这只荷花包然后对林之磬说:“这只荷花包从针脚和绣功上看,是我们许家的绣法。但它不是我绣的,我们许家其他人好象也没有绣过这只荷花包。对不起,你到其它地方去打听打听吧。”听到这话,林之磬的心冷得像掉进了冰窟。顿时,他感到几天来的忙乎全部白费了。正在他失望地打算离开
第74章一只荷花包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